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全面推进生态修复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发布时间:2024-02-06 10:27
来源:拉萨市自然资源局
访问量:
【打印文本】
分享到:

全面推进生态修复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拉萨市始终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关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生态受损严重,水土流失问题不断显现。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市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生态保护修复的治理之道,加强顶层设计,组织编制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科学谋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坚持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根本遵循,紧抓拉萨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统筹推进拉萨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试点项目;强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建设美丽拉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持续发力。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坚持统筹兼顾,实施合理规划。拉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自治区决策部署,凝聚全员共识,动员全区力量,持之以恒推动拉萨市国土生态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拉萨市生态文明高地战略定位,以全面提升拉萨市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2023年7月27日正式发布实施《拉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为拉萨市精准调查生态本底,科学诊断生态问题,系统划分生态修复单元,统筹推进生态修复系统治理,科学布局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动形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拉萨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试点项目。为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2018年10月,经多部门共同努力,积极争取,拉萨市成功申报成为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以拉萨河流域为重点,在六大生态功能区,开展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优先实施了上游水源涵养、中下游环境综合整治、周边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七大类17项重点工程,37个子项目,总投资53.9137亿元,目前项目已通过市级整体验收。试点项目实施以来,拉萨河流域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系统得到了有效恢复和保护,区域内生态、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重点区域生态系统建设取得成效,独特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初步形成,山体沙化危害得到缓解,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得到优化。全域生态系统保护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农田生态系统得到改善,流域内耕地地力和土壤质量得以提升,矿山生态系统逐步修复,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三)青藏高原西南缘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020年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被列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9项重大工程范围内。为构筑拉萨市生态安全屏障,我市积极组织申报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022年6月,西藏自治区青藏高原西南缘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成功首批入选全国示范工程,其中,拉萨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22930.3万元,中央支持资金10715.67万元,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面积504.88公顷,涉及8个县(区),8个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目前,中央财政支持资金中已到位9583万元,地方配套资金9305.2995万元全部到位,各县区正在积极开展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

一是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手段和治理措施还需改革创新。拉萨市的生态本底较脆弱,整体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极易受到自然条件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森林资源减少,草原生态退化,水利、风力、冻融等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加剧,野生动植物资源被破坏,各类自然资源的短板和不合理人为活动,加剧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导致拉萨市全域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安全挑战。因此,创新和研究制定适合本土特色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手段和治理措施尤为重要。

二是保障措施还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具有群众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的公益性事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有效协调是保障这项事业的关键。

三、对策建议

一是创新方式方法。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成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负责承担拉萨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的事务性管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支撑工作,结合地方特色,研究适宜水土流失治理的技术和方法,实现对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以规划确定的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为主,逐步提高生态建设财政投入水平,推动环境有价、资源有价、生态功能有价观念,提高全民保护生态意识。完善社会激励机制,稳定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逐步建立更加积极的投资、融资政策,运用更加灵活的融资手段,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三是加强制度保障。生态修复工作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建议积极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机制改革。在现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以生态修复为契机,构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的生态监管和监督制度,推行各级政府生态工作成效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规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

责任编辑:赤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