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绘就城市发展新底色

发布时间:2025-11-10 12:19
来源:拉萨市自然资源局
访问量:
【打印文本】
分享到: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市自然资源局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系统谋划并扎实实施推进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在高原生态修复治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实施成效

(一)流域综合整治,水生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拉萨市针对城区水环境问题,提出一系列污染防治与系统整治措施,收效良好。污染防治方面,制定了《拉萨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按行业逐步有序核发排污许可证,促进拉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全市地表水、地下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质均达到相应功能区划标准。流域生态整治方面,申报实施拉萨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多方投资52.6亿元,统筹实施5条城市水系治理,打通城市生态水脉,实现“水通、渠清、岸绿”的生态目标,通过构建多级调蓄系统和生态补水通道,实现城市水体与拉鲁湿地系统的双向赋能。在整体水系治理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多项重点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建设。拉萨河城区综合整治工程完成生态护岸治理20.73km,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修复堤防长度1.23Km,流域内实施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及提升改造工程8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处理标准达到一级A,流域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9.01%。

(二)坚持绿化造林,保绿增绿成效显著。拉萨市坚持造林工程建设,国土绿化成效显著。造林绿化方面,“两江四河”流域造林、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拉萨周边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等工程项目完成良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重点组织实施了拉萨周边及山体造林绿化工程和机场路沿线山体沙化治理项目,成功打造南、北山公园绿化,有效遏制了山体沙化现象。组织开展义务植树、“一村一林卡”建设、消除“无树单位”和提质增绿行动等一系列国土绿化活动,完成植树造林1.8万亩,沙化土地治理0.77万亩。

(三)推进矿山修复,加强地质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突出重要生态区以及居民生活区废弃矿山治理的重点,修复交通沿线敏感矿山山体,对植被破坏严重、岩坑裸露的矿山加大复绿力度。通过实施青藏高原西南缘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针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存在的土地资源损毁,水土环境破坏,生态植被破坏,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矿山地质安全隐患与采矿活动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争取,实施修复工程,修复矿山153处,面积504.88公顷,改善了历史遗留矿山存在的问题,减缓了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提高了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湿地、草地、林地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严格落实在产矿山治理恢复基金制度,严格核查生态修复基金计提,通过全面排查辖区内非煤矿山企业,督促企业依法足额计提生态修复基金,为后续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存在困难

(一)生态本底极为脆弱,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拉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高寒缺氧、冻融侵蚀频繁、整体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自我调节能力低等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生态本底的先天性脆弱,各类自然资源的短板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空间环境质量降低等问题。如尼木县尼木乡尼荣村一组泥石流隐患对下游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威胁;城关区夺底乡维巴村山体边坡角度过大,稳定性差,存在滑坡、坍塌等风险,可能造成沿线道路损坏、交通受阻。

(二)废弃矿山隐患较大,绿色矿山建设还需加快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易受损,我市露天开采矿山多,开采活动改变矿区的地质、地貌、植被等环境条件及自然风貌,对山体、景观、植被破坏显著,加剧了土壤侵蚀和风化,增加了石漠化风险。绿色矿山建设相对缓慢,在绿色矿山创建中,矿山企业作为主体,内生动力不够足,向绿色矿山转型的主动性不够强。截至目前,拉萨市在产矿山共19家,已评选为自治区级绿色矿山的 4家,1家正在申报自治区级绿色矿山,2家申报国家级绿色矿山。根据采矿损毁土地状况调查试点工作成果显示,墨竹工卡县存在废弃矿山38处,涉及面积约1250亩。

三、下一步计划

(一)坚持源头保护,推进流域综合治理。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管护相结合,大封禁、小治理的方式,形成山、水、林、田综合治理防治体系。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恢复流域植被和水源涵养功能,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工程、植物、农业耕作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二)推进矿山综合治理,建设绿色和谐矿山。一是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严控矿山数量,优化布局,防止过度开采,集约高效开发利用矿山资源;二是优化绿色矿山建设内容,建立绿色矿山建设梯度培育库,形成“国家级引领、自治区级跟进、潜力矿山储备”,逐步实现从“破局起步”到“提质进阶”;三是全面开展废弃矿山综合治理,根据废弃矿山类型、规模、影响破坏程度、周边环境条件及治理难易程度等制定整治计划,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景则景”的原则,因矿施策、分类治理,实现新增土地、景观再造、地质灾害防治等综合成效,全面改善矿山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徐琳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